银元素的性质及应用

银元素的性质及应用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07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6829

标签:

摘要: 银元素的发现 银元素被命名为Argem(Ag.银),词根的原意是“明亮的”。 银在自然界虽然也有单质存在,但十分稀少。物以稀为贵,所以古代银比金更加贵重。例如,公元前1780年至公元前1580年间发布的埃及法典规定,银的价值是黄金的两倍。在日本.直到17世纪仍...

银元素的发现

银元素被命名为Argem(Ag.银),词根的原意是“明亮的”。

银在自然界虽然也有单质存在,但十分稀少。物以稀为贵,所以古代银比金更加贵重。例如,公元前1780年至公元前1580年间发布的埃及法典规定,银的价值是黄金的两倍。在日本.直到17世纪仍保持金银同价。

1526年,西班牙航海家索利斯率领的一支探险队来到南美洲,他们从一条不知名的河流进入了阿根廷,看到沿途居民佩带着许多银质饰品,因此推测当地盛产白银,于是将它取名为“拉普拉塔”,西班牙语的原意是“白银之国”。到了19世纪,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被推翻,拉普拉塔就改名为“阿根廷”,它的拉丁文原意也是“白银之国”。其实阿根廷虽然出产白银,但产量不多。世界上产银最多的国家是墨西哥。

自然界的银大多以化合物状态存在,含银的矿物主要有辉银矿、角银矿等。从银矿石中炼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银常与铅、锌和铜等共生,且银的含量都比较低。工业上炼银一般先将铅、锌、银等熔炼在一起,当金属熔液冷却至800°C时,可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主要为铅,上层则是银与锌(据测定,银在锌中的浓度一般要比铅中的浓度大300倍)。取出上层熔融的银与锌的混合熔液,继续加热至900°C以上(锌的沸点为 907°C),即可蒸去锌而得到粗银。这种炼银方法又称“巴克斯法”。

也可采用化学方法从含银量较低的矿石中提取银,一般先用稀的氰化钠(NaCN)溶液溶浸矿石,使银溶解其中成为氰化银钠,然后用金属锌将银置换出来,制得粗银。粗银再经电解精炼,便可得到银白、闪亮的纯银。

银的性质及应用

银是一种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质地柔软,有良好的延展性和传热、导电性。人们常用金属银铸币、制作首饰和日用器皿等,工业上则用银制作电池、继电器触头,以及电镀等。

在我国内蒙古一带,牧民们喜欢使用银制的杯、碗盛放马奶招待客人,以表示他们与客人的友谊像马奶一样洁白、像银碗一样闪光。据说用银碗盛放的奶可以保存数日或更长时间不腐败、不变质。

原来,银碗上可以有极微量的银溶解于水中,成为银离子(Agt),而银离子有很强的杀菌能力。在1升水中,只要存在银离子,就可以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使保存的食物不腐败变质。

在现代医学中也有多方面银的应用。例如,眼科医生常用稀的硝酸银溶液作为消炎和收敛药;外科医生则用涂有一薄层银的纱布治疗皮肤创伤和溃疡症;当伤口创面长出肉芽而影响愈合时,还可以涂上硝酸银溶液将肉芽腐蚀掉。

在古代,还有用银器试毒的说法。认为用银制的餐具盛放食物或药物,或使用银质的筷子、汤匙,一旦发现银器表面发黑即认为食物有毒,不可食用。其实,银器表面发黑主要是生成硫化银所致,造成银变黑的硫根本算不上是毒物,而真正的毒物如砒霜、有机磷农药等往往并不与银发生反应。那么,古代人为何相信银器可以试毒?有一种推测比较有说服力:古代接触到的毒物主要是砒霜,而当时炼制的砒霜多不纯净,往往含有少量的硫或硫化物,它与银接触无疑会使银变黑。因此以银试毒的观念渐渐深人人心。时至今日,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认识这个问题,即以银试毒是不可靠的。

其实,银制器皿在空气中放置时间长了也会自然发黑,因为空气中含有微量的硫化氢气体,这也使一些经常使用银餐具的高级宾馆十分头疼!

怎样清除银制器皿表面黑色的硫化银

方法一:将表面发黑的银器浸泡在碳酸钠溶液中,同时加入一些金属铝片,然后进行加热。稍待片刻,由于发生了以下化学反应,银器表面黑色的硫化银即可被清除掉。

最后只需用清水将浸泡液漂洗干净,银器表面就会光亮如新。

方法二:将银币等放在铁片之上,然后一同放入稀盐酸中加热,几分钟以后,旧银币上的黑色硫化银也会迅速消失,表面重现银白色的光泽。

硫化银虽难溶于水,但仍会有极少量的硫化银发生电离。铁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它可以将电子转移给银离子,就这样硫化银不断地被电离为银离子,然后被还原为银,直至硫化银全部消失为止。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