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注家笔下的地名渊源解释

《汉书》注家笔下的地名渊源解释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07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5640

标签:

摘要: 《后汉书》卷八四《班昭传》:“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可见《汉书》自其始出即为难读,故行世不及百年,至东汉末便有了应劭等人的注释,到了魏晋时代,为它作注的人更多,其中涉及地名学内容的即有文颖、张晏、如淳、孟康、韦昭、臣瓒、晋灼...

后汉书》卷八四《班昭传》:“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可见《汉书》自其始出即为难读,故行世不及百年,至东汉末便有了应劭等人的注释,到了魏晋时代,为它作注的人更多,其中涉及地名学内容的即有文颖、张晏、如淳、孟康、韦昭、臣瓒、晋灼等人。

文颖字叔良,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东汉建安年间为奋威将军,封高乐乡侯。《汉书》卷五七全文揭载司马相如《子虚赋》,赋中有“罢池陂陁,下属江河”一句,文颖注云:“南方无河也,冀州凡水大小皆谓之河,诗赋通方言耳。”道出了南、北方在地名通名用字上的差异。

张晏字子博,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生活在曹魏时代。他解释《汉志》地名,不外乎对称、人物、避讳、山水几类,不出《汉志》地名渊源解释的范围,如陈留郡外黄县,张晏注:“魏郡有内黄,故加外”;魏郡邯会侯国,张注:“漳水之别,自城西南与邯山之水会,今城旁犹有沟渠在也”;常山郡,张注:“恒山在西,避文帝讳,故改曰常山”;赵国邯郸县,张注:“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郭从邑,故加邑云”;中山国唐县,张注:“尧为唐侯,国于此”;中山国望都县,张注:“尧山在北,堯母庆都山在南,登亮山见都山,故以为名”,指出望都是因纪念堯登山望母(名叫庆都)而得名的,并非如近世学者所说望都乃系遥望首都(北京)而得名。郭璞注《山海经》,于《南山经二》“句余之山”下注:“今在会稽余姚县南、句章县北,故此二县因此为名云,见张氏《地理志》。”此张氏即指张晏。

如淳,冯翊(今陕西关中东部)人,曹魏陈郡丞。《汉志》日南郡有比景县,如淳注:“日中于头上,景(通“影”)在己下,故名之。”《汉书•武帝纪》:“太始四年(前101年)夏四月,幸不其”,如淳注:“其音基。不其,山名,因以为县。”

孟康,字公休,安平广宗(今河北威县东)人,曹魏散骑常侍、弘农太守、中书令,封广陵亭侯。他对《汉志》四处地名作了渊源解释,如汝南郡吴房县,孟注:“本房子国,楚灵王迁房于楚,吴王阖闾弟夫槩奔楚,楚封于此,为堂溪氏,以封吴,故曰吴房”;汝南郡新息县,孟注:“故息国,其后徙东,故加新云”;陈留郡,孟注:“留,郑邑也,后为陈所并,故曰陈留”;河东郡蒲反县,孟注:“本蒲也,晋文公以贿秦;后秦人还蒲,魏人喜曰:‘蒲反矣。”意思是说蒲地又返回来了,故名。另外,《汉书•高帝纪上》有“取敖仓粟”之语,孟注:“敖,地名,在荥阳西北,山上临河有大仓。”

韦昭(204—273)字弘嗣,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市)人。三国吴尚书郎、太史令、博士祭酒、中书仆射,封高陵亭侯,最后被归命侯孙皓所杀。因避司马昭讳,后人称他为韦曜,《三国志》卷六五有传。他在三国时期取得的地名学成就最大。《汉书•高帝纪上》:“章邯斩三川守李由”,韦注:“有河、洛、伊,故曰三川也”;《高帝纪上》:“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韦注:“河南、河东、河内也”;《高帝纪下》:“鄣郡”,韦注:“鄣郡,今故鄣县也,后郡徙丹阳,转以为县,故谓之故鄣也。”《汉志》丹杨郡有泾县,韦注:“泾水出芜湖”,指出泾县因水得名。韦昭另著《三吴郡国志》一书,今存佚文两条,解释了五湖、孔姥墩的来历,如《太平寰宇记》卷九四湖州乌程县“具区”条引“韦昭《三吴郡国志》云,太湖边有游湖、莫湖、胥湖、贡湖,就太湖为五湖;又云胥湖、蠡湖、洮湖、滿湖,就太湖为五也。”韦昭又尝注《国语》。《晋语一》:“献公卜伐麵戎”,韦注:“丽戎,西戎之别在丽山者也,其君男爵,姬姓。秦曰麵邑,汉高帝徙丰民于麵邑,更曰新丰”,可见韦昭诠释地名渊源与东汉应劭一脉相承。《越语上》:“三江环之”,韦注:“三江,吴江、钱唐江、浦阳江”,这不仅是古来诠释“三江”的一家之言,“钱唐江”一词恐怕还是最早的记录。韦昭注《国语》时还解释了几个地名通名,如:“流者曰川”(《周语上》注)、“泽无水曰薮”、“泽,居水也”、“畜水曰陂、塘也”(并《周语下》注)等。

臣璜著有《汉书集解音义》,对四处地名发表过见解。《汉志》左冯翊临晋县,璜注:“旧说曰,秦筑高垒以临晋国,故曰临晋也”,指出应劭“临晋水,故日临晋”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晋水在河之东,此县在河之西,不得云临晋水也”;关于陈留郡的得名,臣瓒不同意孟康的解释,他论辨道:“宋亦有留,彭城留是也;留属陈,故称陈留也。”这个说法当然也能自圆其说,因而得到了唐初颜师古的首肯。陈留郡小黄县,瓒注:“县有黄沟,故氏之也。”臣璜还对通名的方言用字差异作过解释,例如《汉书•武帝纪》元鼎五年(前112年)秋,“甲为下濑将军,下苍梧”,瓒注:“濑,湍也,吴越谓之濑,中国谓之碛”(“中国”系指中原)。

晋灼,河南人,西晋尚书郎,著有《汉书集注》。《汉志》魏郡黎阳县,灼注:“黎山在其南,河水经其东,其山上碑云县取山之名、取水之阳以为名”,告诉读者这种说法来自黎山上的一块石碑,兼取山、水双重含义。

《汉书》注家笔下的地名渊源解释,绝大多数虽还没超出应劭甚至《汉志》本身的释名范围,但像比景、黎阳的释名显然比应劭更胜一筹。尤为可贵的是,随着东汉、三国美愿地名的不断增多,“取其嘉名”的地名学思想已趋成熟。西汉千乘郡有博昌县,应劭说:“昌水出东莱昌阳县,道远不至,取其嘉名。”臣瓒则指出:“从东莱至博昌,经历宿水,不得至也,取其嘉名也。”另外,《水经•鲍丘水注》:“(洵水)东南流径博陆故城北……文颖曰:博大陆平,取其嘉名而无其县,食邑北海、河东。薛璜曰:按渔阳有博陆城,谓此也。今城在且居山之阳,处平陆之上,匝带川流,面据四水,文氏所谓县无目、嘉美名也。”这也是对美愿类地名的最好总结。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