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大江河流域平均面雨量的季节变化

我国十大江河流域平均面雨量的季节变化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06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5647

标签:

摘要: 十大江河流域的划分 各流域平均面雨量的季节变化 珠江流域 东南诸河流域 长江流域 黄河、淮河、海河流域 辽河和松花江流域 西南诸河流域 西北诸河流域 十大江河流域的划分 按照我国自然江河流域分布,划分十大流域 我国自然江河流域分布划分的十大江河流域...

十大江河流域的划分

按照我国自然江河流域分布,划分十大流域

我国自然江河流域分布划分的十大江河流域:1.松花江-嫩江流域;2.辽河流域;3.海河流域;4.黄河流域;5.淮河流域;6.长江流域;7.东南诸河流域;8.珠江流域;9.西南诸河流域;10.西北诸河流域

各流域平均面雨量的季节变化

利用我国1951〜2006年全国743个台站逐月降水资料集,考虑到早期很多站点的数据缺测或台站变更,重新整理出56年各个流域的逐月面雨量,并对每个流域计算出了各月的气候平均,得到了年循环状况。

除了珠江流域和东南诸河流域降水面雨量呈现6月和8月的双峰结构以外,其他各个流域面雨量均呈现在7月份的单峰特征。洪涝发生的季节与各地雨季的早晚(即季风雨带的季节进退)、降水集中时段及热带气旋活动等密切相关,大体按照东亚夏季风由南向北的推进过程。

珠江流域

珠江流域:从3月、4月份开始,降雨明显增多,对应着华南前汛期的开始。到11月份仍可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降水集中时段为4〜9月份,因此,洪涝主要发生在5〜8月,即夏涝最多,春涝次之,秋游第三,偶尔有冬涝现象。

东南诸河流域

东南诸河流域:面雨量从1月到6月几乎呈线性增加趋势,在7月开始出现明显下降,持续到9月,在8月出现一个小的峰值,沿海地区受热带气旋影响可遭受洪涝灾害,春夏洪涝是这一流域的主要灾害。10月以后夏季风撤退,降水量明显减小到全年最低水平。

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4月前后雨水明显增多,5月洪涝显著增加。6月中至7月上旬是梅雨期,雨量大,是洪涝发生的集中期。7月中至8月为少雨伏旱期,发生洪涝的机会少。大部地区洪涝集中在5〜7月,受涝次数占全年的80%左右。从季节上看,夏涝最多,春游(以渍涝为主)次之,秋漠第三,个别年份有小范围的冬涝现象。

黄河、淮河、海河流域

黄河、淮河、海河流域:这一地区春季雨水稀少,一般无游害出现。进入6月,华北平原可出现洪涝,但范围不大,且多出现在沿淮及淮北一带。7月、8月份,降水集中,洪涝范围扩大,次数增多,为全年洪涝最多时期。这两个月,淮河流域、河南北部、河北南部、陕西中部等地受涝次数占全年70%左右,山东、河北大部、京津地区占80%以上。从季节上看,夏涝最多,春、秋涝较少。

辽河和松花江流域

辽河和松花江流域:本区纬度较高,受夏季风影响小,时间最晚,雨季短,洪涝几乎全部集中在夏季,尤其是7月、8两月。此外,位于东北地区东部的三江平原因地势低洼,如果上年秋冬雨雪偏多,春季回暖迅速,积雪融化,土壤返浆,也可发生渍害;倘若春季雨雪多,更会加重涝象。

西南诸河流域

西南诸河流域:该地区地形复杂,各地雨季开始早晚不一,雨量集中期也不尽相同,所以洪涝出现的迟早和集中期也不完全一样。贵州洪涝多出现在4〜8月,偶尔有秋涝;四川、重庆除东部外,一般无春涝现象,洪涝主要集中6〜8月,9月、10月还有秋渍现象;云南洪涝主要集中在夏季,但春、秋期间局地性的山洪也时有发生;西藏洪涝灾少,一般仅在夏季有局地性洪涝发生。

西北诸河流域

西北诸河流域:大部地区终年雨雪稀少,除西北东部地区外,几十年很少发生较大范围的洪游现象。夏季如降大雨或暴雨,也可发生短时洪涝(多为山洪),但出现次数少,且也比较分散。

此外,黄河干流上游的河套一带和下游的山东河段以及松花江哈尔滨以下河段,冬季可形成危害较大的冰凌洪水。东北和西北高纬度山区经过漫长的冬季积雪到来年春末气温升高,积雪融化可形成融雪洪水。而新疆和西藏境内的永久积雪区(现代冰川)在高温的夏季,冰雪消融可形成冰川(雪)洪水。

总体来看,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夏季风来得早,去得晚,雨季长,3〜6月或4〜7月为雨季,正常年最大4个月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华北、东北地区,雨季出现较迟,6〜9月为雨季,正営年份4个月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其中以华北降雨最为集中,大部降雨集中在7月、8月。因此,我国洪涝灾害多发生于春、夏、秋季,以夏季最为集中。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