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湿地保护十二五规划工程的主要成效

全国湿地保护十二五规划工程的主要成效


发布日期: 2016-05-16 更新日期: 2016-05-16 编辑:from_marsh 浏览次数: 4009

标签:

摘要: 1.重要湿地得到了抢救性保护 国家重点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项目区生态脆弱和退化湿地的生态状况,逐步形成了我国湖泊、沼泽、滨海等多种湿地类型的保护和恢复的示范模式,对重要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国家示范工程的带动下,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湿地保护...

1.重要湿地得到了抢救性保护

国家重点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项目区生态脆弱和退化湿地的生态状况,逐步形成了我国湖泊、沼泽、滨海等多种湿地类型的保护和恢复的示范模式,对重要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国家示范工程的带动下,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探索了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和地方财力开展湿地保护和恢复的新模式,例如,黑龙江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青藏高原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模式等,对全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湖北省结合国家湿地工程的实施,投入专项资金,推动解决了洪湖湿地36万多亩围网拆除、安臵渔民和富余职工安臵问题,使洪湖湿地生态得到较好的恢复,水质得到明显改善。通过实施国家湿地工程,黑龙江三江平原共恢复湿地约8000公顷。通过湿地保护工程与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重点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协同实施,大幅度减少了湿地泥沙淤积,长江中游多个断面水质监测显示,泥沙含量减少了54%。全国水污染防治、水资源调配与管理、海洋功能区划、生物措施防治面源污染等规划均将湿地保护作为重要内容,不仅直接保护了重要湿地的生态功能,也为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治理湿地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海洋部门在滨海湿地保护和修复重建工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山东省在黄河三角洲实施了芦苇生态开发工程,辽宁省、江苏省和厦门市在沿海分别开展了滨海湿地的恢复与整治项目,广西在沿海开展了人工种植红树林项目,海南省开展了人工恢复珊瑚礁试点等工程。

2.全国湿地保护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通过各地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在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区域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的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小区,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对我国湿地资源的抢救性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各级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45处、地方湿地公园102处;指定国际重要湿地37处。使1820万公顷、约50.3%的自然湿地纳入湿地保护体系,受到了较为有效的保护。

3.政策制度及法规建设得到有效加强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建立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制度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取得了重大进展。2009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启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2010年,财政部首次设立了湿地保护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安排资金2亿元,开展湿地保护补助项目,探索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长效机制。“十一五”工程的实施有效推进了湿地保护立法工作,国家湿地保护条例正在积极制定之中,地方湿地立法进程明显加快,目前已有黑龙江、内蒙古、辽宁、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甘肃、宁夏、吉林、西藏等11个省区出台了省级湿地保护条例,使得湿地保护工作逐步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湿地保护管理相关标准文件的制定,已颁发湿地资源调查、湿地保护和恢复、湿地公园建设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8部,为促进规范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湿地保护管理能力明显增强

加强机构能力建设是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工程成效的重要保障。为切实加强全国湿地保护,推进工程顺利实施,2007年,经中编办批准建立了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统一对工程实施进行管理和监督。14个省区市建立了省级湿地保护管理专门机构。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各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管理机构普遍加强,保护管理手段得到强化,能力得到提高。为了全面系统掌握全国湿地基本情况,科学评估监测工程实施效果,2008年财政部设立了全国湿地资源普查的部门预算项目,2009年启动开展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2008—2010年,安排调查经费4210万元。全国已完成了15个省(区、市)的调查任务,预计2013年完成全国调查任务。在工程项目区建立了一批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监测站,加强了内地36块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监测,掌握了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状况与变化动态,2011年3月第一次发布了《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公报。成立了由国家林业局牵头、16个国家各部门组成的“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新成立了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国家湿地保护和修复技术中心等一批湿地研究机构,强化了工程项目的技术支撑,并开展了湿地与气候变化、湿地健康价值和功能等研究,为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5.湿地工程区的民生进一步改善

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并举,把工程建设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改变建设单一生态型湿地模式,走生态经济型建设之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坚持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通过保护与恢复湿地资源,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同时,在保护湿地水体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景观资源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养殖业,合理开发生态旅游业,增加了社区群众的就业机会,扩大了致富门路,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双赢。通过项目实施,产生了一批湿地保护好、增收致富好、生态观念好的湿地文明村、湿地文明户。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