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北京城王府的分布是否受到八旗界址的局限

清代北京城王府的分布是否受到八旗界址的局限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1-08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6543

标签:

摘要: 王府建筑占地广、布局规严、用料讲究、造型轩昂,不同于一般民宅。王府的出现与封建王朝的分封袭爵制度有关,王府建筑的布局规模又与封建统治严格的等级制度关系密切。所以讨论王府在城市中的分布,离不开对各历史时期分封制度的分析,也必须和城市规划一起来考察。关于北京城中的...

王府建筑占地广、布局规严、用料讲究、造型轩昂,不同于一般民宅。王府的出现与封建王朝的分封袭爵制度有关,王府建筑的布局规模又与封建统治严格的等级制度关系密切。所以讨论王府在城市中的分布,离不开对各历史时期分封制度的分析,也必须和城市规划一起来考察。关于北京城中的王府,前人曾经作过一些研究,但是多涉及一府一地的分析,或王府主人世系沿革的考证,而对历史时期北京城王府建筑的选址与分布的研究则较少注意。

明清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元代的分封制度规定诸王出镇各地,关于元代大都城内王府的记载,《析津志》:“文明门即哈达门。哈达大王府在门内,因名之。” 由此我们推断元代在北京城内曾建王府,但是具体位置待考。明朝建立初期,一方面为了加强北部的防御和边境地区的安全,同时也鉴于历代皇权势微,地方割据变乱的事实,为防止异姓将帅拥兵自立。朱元璋下诏定制:皇子封亲王,成年后出藩,即让他的皇子出镇各地执掌兵权,非特诏不得回京,故诸王府尽建在驻藩地。如:十三布政使司治所、九边重镇及部分重要的府城均建王府,北京城内见于记载的王府是朱棣的燕王府。目前学术界对燕王府的位置存在着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燕王府在元代西苑隆福宫的基础上修建,另一种则认为是在元代“大内”的基础上修建的。朱棣夺取政权迁都北京后,虽然削弱了诸王的权力,但宗王出藩的制度依然未改。永乐十五年在北京城内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十王邸”其位置在今王府井大街南段路东。“十王邸”几经兴废,清初就已经不存在了。关于“十王邸”是否为王府现在也有争论,我们认为既然明代诸王子必须出藩,王府的建制又有严格的规制,在京城内的“十王邸”明显与制度不合,因此不能算是某皇子或十个皇子的王府,只不过是用作诸藩王来京时的临时寓所,而非私邸。明代北京城内还分布有皇亲、勋贵、公伯的宅院,但是大多数位置尚难确指。

清初,北京城的居民及其分布发生了很大的变迁。满洲贵族入关,定鼎燕京,在北京分列八旗,拱卫清廷京师。顺治五年(1648)下移城令,强驱汉人迁出内城,到外城居住。除寺院庙宇中居住僧道勿动,八旗投充汉人不令迁移外,凡汉官及商民人等,尽徙南城居住,以腾出内城安置八旗官兵与眷属。同时规定,汉人可出人内城,但不得夜宿,而旗人领俸,不事生产,皆分配内城原明代遗留下来的宅院居住。这种民族隔离政策直到清朝中叶(道光)以后才逐渐松弛。故清京师城内行政区划分满城(北城)和汉城(南城)两种制度。

《八旗通志初集•营建志》记:“京师一统之规模大备,都城之内,八旗居址,列于八方,自王公以下至官员兵丁,给以第宅方舍,并按八旗翼卫宸居,其官司、学舍、仓庾、军垒,亦按旗分,罗列环拱。” 对各旗占据的范围也有具体规定,同书《八旗方位》下记:“镶黄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各按参领,自鼓楼向东,至新桥,自新桥大街北口城根向南,至府学胡同东口与正白旗接界。正白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与镶黄旗接界之处,系自府学胡同东口向南,各按参领,至四牌楼豹房胡同东口,与镶白旗接界。镶白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与正白旗接界之处,系自豹房胡同向南,至单牌楼,与正蓝旗接界。正蓝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与镶白旗接界之处,系自单牌楼至崇文门,由金水桥向东,至大城根。正黄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自鼓楼向西,至新街口大街北口城根,向南至马状元胡同西口与正红旗接界。正红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与正黄旗接界之处,系自马状元胡同东口向南,至大市街羊肉胡同东口,与镶红旗接界,由皇城向西,至大城根。镶红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与正红旗接界之处,系自羊肉胡同向南,至单牌楼,与镶蓝旗接界。镶蓝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与镶红旗接界之处,系自单牌楼至宣武门,由金水桥向西,至大城根。” 清初对八旗居址的划定是比较严格的,为了避免旗人迁人时的混乱,顺治年间规定了住宅配给的标准,按官职高低分配前明留下的宅院。

清朝的宗室贵族在王朝的建立和统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满族兴起的初期及在人关以后逐鹿中原的过程中,宗室贵族南征北战、东挡西杀,有些甚至死于战阵,例如敬谨亲王尼堪就死于平定明朝残余势力的战争中;建国后他们又在中央政权机构和维护王朝的统治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正如《清史稿•诸王传》中所说:“国初开创,栉风沐雨,以百战定天下,系诸王是庸。康熙间,出讨三藩,胜负互见,而卒底荡平之绩。其后行师西北,仍以诸王典兵。雍正、乾隆谅阇之始,重臣宅揆,亦领以诸王。嘉庆初,以亲王为军机大臣,未几,以非祖制罢。穆宗践阼,綴赞襄之命,而设议政王,寻仍改直枢廷。自是相沿,爰及季年,亲贵用事,以摄政始,以摄政终。” 清朝鉴于明朝皇子分封建藩引起内乱的教训,虽不废分封之制,但是,“诸王不赐土,而其封号但予嘉名,不加郡国,视明为尤善”。就是说将所有分封的皇室宗亲皆安排在京城内。可是又要能够从府第的建制规模上区别分封的等级。

清朝皇族,凡显祖(努尔哈赤之父)本支称:“宗室”,旁系子孙称:“觉罗”。对宗室、觉罗的分封制度自上而下规定了12等宗室爵: 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人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这12等(也有将世子、长子计人为14等)王、公府第的建筑规制、标准、用材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逾制。如:亲王府制最高,正门5间,启门3间,缭以重垣。正殿7间,翼楼各9间,后殿5间。后寝7间,后楼7间。其屋共五重,基高、石栏、覆瓦、脊饰、门钉、漆色均有定制。郡王府以下规模标准递减。因此,在北京城内受封的宗室贵族均按等级规定分配现成较宽敞的住宅,或新建府邸。大量低级官吏和八旗士兵只分到了一至三间。

王公属旗与他们的府第所在的旗分地相同的很少,只有饶余郡王府、果亲王允礼和贝勒博和托宅是例外。由此可见,王府的分布并未受到八旗界址的局限。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