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江干流泥沙的年际变化与年内分配

中国长江干流泥沙的年际变化与年内分配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1-04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4397

标签:

摘要: 长江干流泥沙的年际变化与年内分配 相关链接 长江干流泥沙的年际变化与年内分配 长江干流泥沙年际变化显著,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和一定周期性: 宜昌水文站的输沙量1950〜1953年间径流量上升而输沙量下降。1954〜1968年间输沙量上升,而1969〜197...

长江干流泥沙的年际变化与年内分配

长江干流泥沙年际变化显著,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和一定周期性:

宜昌水文站的输沙量1950〜1953年间径流量上升而输沙量下降。1954〜1968年间输沙量上升,而1969〜1979年间输沙量下降,随后1980〜1985年间水沙量都出现上升,1986年以后宜昌水文站的水沙量急剧下降。并且1988〜2000年间的含沙量占到了1950〜1987年平均含沙量的18.26%,而1988〜2000年间的输沙量占1950〜1987年平均输沙量的18.53%,这说明了宜昌站自1987年起含沙量和输沙量有明显减少的趋势。汉江皇庄水文站从1951〜2000年间资料来看,也出现了先升后降的趋势;而上游的屏山站、高场站、北碚站,除屏山站近几十年来输沙量和含沙量上升外,其他各站均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升高转为下降。

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长江口大通站多年年均含沙量和输沙量变化波动剧烈。含沙量和输沙量的峰值均出现在1964年,年均含沙量为0.55kg/m3,年均输沙量为6.78亿t,这一个时期含沙量和输沙量处于高值阶段;从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两者虽有所降低,但总体仍处于较高的水平;从80年代末以来,含沙量已出现持续下降趋势,而输沙量呈现波动性下降;从90年代末开始输沙量明显下降。大通站输沙量有每16年左右周期性阶梯下降的规律。1968年和1984年分别为49年序列的周期性阶梯下降点,两次阶梯下降幅度分别为10.9%和21.9%。1984年为显著跳跃点,前后年均输沙量减少了约26.4%。1984年以后,大通站输沙量最大值未超过之前的平均值,大通站的输沙情势进人新一轮的输沙过程。

长江入河口区悬沙通量的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输沙量约占全年的80%〜90%,主要集中在7、8月,占汛期总量的70%〜80%,上游各站5〜10月输沙量一般占全年输沙量95%以上,中下游各站占全年85%以上。例如,宜昌站5〜10月,径流量占全年总量的79.2%,输沙量则为96.2%。1953〜2000年大通站平均年输沙量为4.30亿t,输沙率的年内分布基本与月均流量过程曲线相似,以7月的输沙率最高,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输沙的分布比径流的分布更集中于汛期,5〜10月的输沙占全年的87.7%。

从大通站多年平均悬沙通量的角度来看,最大月平均悬沙通量为39.80t(7月),最小月平均悬沙通量为1.14t(1月),两者的比值高达35,最大3个月(7、8、9月)的输沙总量占全年输沙总量的57.9%,洪季6个月的输沙量可占全年的87.45%。另外,悬沙通量的年内分配是不对称的,夏、秋季节的悬沙通量较大,而春季的悬沙通量较小,冬季的悬沙通量最小。在月均悬沙通量的多年时间序列中,各年的月均悬沙通量的年内起伏除单峰(约占64%)和双峰(约占24%)外,还出现了多峰形状(约占12%)。在该序列中最大月平均悬沙通量值为59.6t/s,出现在1981年7月;最小值为23t/s,出现在1963年2月,两者比值高达260。对于各年悬沙通量的年内变幅而言,最大K值为1963年的20.5,最小K值为1973年的17.6。


相关链接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